商号权一般指商事名称权。商事名称权是指商主体依法享有的对其商事名称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己使用权,即商主体有使用其商事名称进行商事交易的权利;二是排除他人使用的权利,其他商主体不得使用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事名称。
商号并不是财产权利,所以商号是不能质押的,可以质押的权利一般是具有一定价格的,如商标、专利权等。
可以。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企业的商号是可以变更的,变更企业商号就是变更企业的名称,公司变更名称的,应当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公司变更登记事项,应当向原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未经变更登记,公司不得擅自改变登记事项。
商事名称权是指商主体依法享有的对其商事名称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己使用权,即商主体有使用其商事名称进行商事交易的权利;二是排除他人使用的权利,其他商主体不得使用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事名称。
商号权是指商业主体对其注册取得的商业名称依法享有的专有使用权。我国法律对商号权未有明确规定,但民法典中对企业名称权的保护有具体规定。商号权具有人身权属性,与特定的商业主体的人格与身份密切联系,与主体资格同生同灭。具有精神财产权属性。依世界通例,都确认商号权的排他性和专用性。商号权人可依法使用其商号,且有权禁止他人重复登记或擅自冒用、盗用其商号,并有权对侵害其商号权行为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对于商号权的转让,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
商号即厂商字号,可以和商标权一样作不公司或者产品标志。商号、商标被侵犯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处理:
(一)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且承担侵权责任,例如赔偿侵权造成的损失。就赔偿问题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工商管理部门调解,调解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二)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的,由工商管理部门给予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的行政处罚。
(三)构成犯罪的,可以按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等追究刑事责任。
由于我国目前对商号权并未有一部统一的法律进行明确的规定,对商号权的规定散见于各个法律中,对商号权的救济主要分为几个方面:一是行政救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对商号进行管理的主要部门,在商号权收到侵害时可以寻求行政救济;二是司法救济,从侵权责任来看,侵害商号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主要可以寻求人民法院和仲裁委的救济。
第一,使用取得主义,指商号一经使用,使用者即可取得该商号的专用权而无须履行法定登记手续,如法国商号权即来自于使用而非注册,将商号登记在商事登记薄,并不能产生商号权,因为登记行为并未与公众接触,不能构成使用行为。
第二,登记对抗主义,指商号权的取得无须登记,但未经登记则不足以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该制度主要体现在日本、韩国商法中。
第三,登记生效主义,指商号只有经过登记才可使用,才具有排他性的专用权,该制度在德国及我国澳门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
(一)商标的商号化使用
这是指将其他商事主体享有一定声誉的商标作为自己企业名称中的商号使用而产生的权利冲突。一部分的企业将他人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注册为自己企业名称中的商号,以期通过他人的知名商标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这是商号权和商标权冲突中的主要情形。
(二)商号的商标化使用
这是指将其他商事主体享有一定声誉的商号作为自己企业的商标来进行注册和使用而产生的权利冲突。一部分的企业将他人有一定市场声誉的商号注册为自己的商标,以期通过他人的知名商号来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实质是利用他人商号的声誉为自己谋利益。
这两种冲突的处理,应当遵守诚实信用、保护在先权利及禁止混淆三个原则。相关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是否产生混淆、误认应该是构成侵权的一个必要前提。
一、商号权和商标权同属知识产权项下的识别性标志权。商标权和商号权的权利冲突类型主要为:一是在先注册商标权与在后登记商号权之间的冲突;二是在先登记商号权与在后注册商标权之间的冲突。
二、商标权与商号权权利冲突纠纷案件是新类型案件,在规制该类行为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处理两权纠纷案件要坚持以下原则:
1、诚实信用原则。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是认定行使商标权与商号权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的需要,是指导案件处理的依据和灵魂。
2、保护在先权利原则。贯彻在先权利原则要求在后形成的权利的设立和行使不得侵害他人在此之前已经形成的合法民事权利。
3、禁止混淆原则。无论是商标注册审查中对商标本身显著性和识别性的要求,在企业名称登记时对企业名称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情况的禁止,还是在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场合侵权的认定,都要遵循禁止混淆原则。
在处理具体案件中,上述原则应统筹兼顾,综合运用。
三、商标、商号合理使用的判断。判断在后商标和商号使用是否合理,应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相同或类似产品及产品的包装上、广告及宣传材料上,是否明示将他人在先商标作为商号使用或将他人在先商号作为商标使用,如果有该行为,一般可以认定为不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