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债券有无担保划分
企业债券按有无担保可分为信用债券、担保债券、保证债券。信用债券指仅凭筹资人的信用发行的、没有担保的债券。信用债券只适用于信用等级高的债券发行人。担保债券是指以抵押、质押及保证等方式发行的债券,其中,抵押债券是指以不动产作为担保品所发行的债券,质押债券是指以其有价证券作为担保品所发行的债券。保证债券是指由第三者担保偿还本息的债券。保证债券强调第三者保证人的信用级别高于债券发行人,从而对债券进行信用增级的债券。
二、按照期限划分
企业债券根据期限分为短期企业债券、中期企业债券和长期企业债券。短期企业债券期限在1年以内,中期企业债券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内,长期企业债券期限在5年以上。
三、按债券可否提前赎回划分
企业债券按是否可以提前赎回可分为可提前赎回债券和不可提前赎回债券。如果企业在债券到期前有权定期或随时购回全部或部分债券,这种债券就称为可提前赎回企业债券,反之则是不可提前赎回企业债券。
四、按是否记名划分
企业债券按是否记名可分为记名企业债券和不记名企业债券。如果企业债券上登记有债券持有人的姓名,投资者领取利息时要凭印章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转让时要在债券上签名。同时还要到发行公司登记,那么,它就称为记名企业债券,反之称为不记名企业债券。
五、按发行方式分类
企业债券按发行方式可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公募债券是指按法定手续经证券主管部门批准公开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债券;私募债券指以特定的少数投资者为对象发行的债券,发行手续简单,一般不能公开上市交易。
六、按发行人是否给予投资者选择权分类
企业债券按发行人是否给予投资者选择权可分为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和不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指债券发行人给予债券持有人一定的选择权,如可转换公司债券、有认股权证的企业债券、可返还企业债券等。可转换债券是以公司债券的形式发行,可根据债权人(持有者)的要求,按发行时所订立的条件转换成该公司股票的公司债券。由于其具有可转换性,可转换债券的利率比普通债券的利率低。它是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的证券,因而兼备了债券的安全性和股票的风险性,很有吸引力。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有者,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企业发行的股票;附有新股认股权公司债是公司发行的一种附有认购该公司股票权利的债券。这种债券的购买者可以按预先规定的条件在公司新发股票时享有优先购买权;可退还的企业债券,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退还。反之,债券持有人没有上述选择权的债券,即是不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
七、按债券票面利率是否变动
企业债券按票面利率是否变动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累进利率债券。固定利率债券指在偿还期内利率固定不变的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指票面利率随市场利率定期变动的债券;累进利率债券指随着债券期限的增加,利率累加的债券。
公司的股权转让的规定是:
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2、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3、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转让其股份,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1、首先是标准不同
对于判定一家企业是小规模还是一般纳税人,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年销售额(连续12个月),以5百万为基准线划分,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低于5百万,大于5百万即会成为一般纳税人。
2、纳税税率有所区别
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增值税缴纳税率是6%、9%、13%,小规模纳税人是的3%。
纳税税率对企业来说影响重大,因为其直接觉得了企业需缴的增值税金额。
(一)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权利
1.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纳税程序等。
2.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
3.纳税人依法享有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的权利。
4.对税务机关所做出的决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
5.有权控告和检举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义务
1.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与纳税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信息。
3.应当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
(三)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权利
1.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分别进行征收管理。
2.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1、税目为工资薪金,应税项目为“股票期权所得”。本表仅计算股票期权所得的税额。
2、分摊月份数应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2(最长只能分摊12个月);
3、“含税收入额”指员工行权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施权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当日的收盘价)的差额。
4、“捐赠扣除额及其他”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
5、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6、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分摊月份数”的计算结果,对照税率表自动填列(对照表见《工资薪金税率表》)。
7、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分摊月份数×税率-速算扣除数】×分摊月份数;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纳税所得。
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年度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