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人看过2024-01-23
对债权转让的生效要件采用通知主义原则。从审判实践看,如果严格限定债权转让履行通知义务的主体为转让人,那么转让人与受让人就债权转让合意达成后,转让人怠于履行通知义务时,受让人有可能错失行使债权的时机,进而遭受损失。
从诉讼角度来看,如果双方的债权债务事实客观存在,债权转移也没有损害债务人的利益,为了减少诉累,节约司法资源,既使通知的行为存在瑕疵,也应当认定该转让行为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客观、及时、高效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认为,通知的行为既可由债权转让人直接通知债务人,也可以由受让人持其与债权人达成的债权转让协议或债权人出具的债权转让凭证进行通知,两种通知的法律效果应同等。
-
159人看过2024-01-23
债权转让的效力是指原将其债权转让给受让人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其具体包括:
1、对内效力,即债权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转让合同的效力。对债权人与受让人而言,债权转让的实现意味着债权让与人退出了原债权债务关系,其在原债权债务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由受让人承担。
2、对外效力,即债权与对债务或第三人产生的效力。在达成转让协议后,并且通知债务人后,对债务人而言就确定了债权的归属。债务人便可依据通知清偿债务。也可以根据通知履行抗辩权。
-
128人看过2024-01-23
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全部和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这种规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过于严格,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因此,因债务人向谁清偿债务于他并无多大关系。如果因转让而使债务人履行费用增加,则原债权人应当承担。
-
129人看过2024-01-23
通知的形式最好是书面形式。
债权转让的通知应当采用何种方式,我国法律并未做出规定,不同国家对此问题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法律要求上宽严不一。,但如果法律明确规定某些合同债权的转移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则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在中虽无明确限定,但可以以口头方式(如果债务人不予认可,则需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明)、书面方式及其他能够用证据证明已经履行了通知义务的任何方式来履行通知义务。为了避免纠纷的发生,一般倡导书面形式。
-
121人看过2024-01-23
1、债权转让后债权转让人应该对债权的瑕疵负担保责任。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特别是在合同中既有债权又有债务的情况下,单纯转让债权很可能造成债务人利益的损害,所以我国《民法典》在规定在债权转让中赋予债务人抗辩权和抵销权。债务人可以其对原债权人的一切抗辩权对抗债权人的受让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法定的抗辩事由,是指法律规定的,合同一方当事人用以主张对抗另一方当事人的免责事由,
(2)合同订立后可以对抗原债权人的其他一切事由,例如,可撤销合同、原债权人的违约行为、原债权人的不当履行、原债权人对债务人免责的意思表示等均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抗辩。
(3)只要债务人对债权转让人有到期债权,此时债务人可以向债权受让人主张抵消。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行使抵销权:一是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二是债务人的债权和转让的债权同时到期,债务人也可以向让与人行使抵销权。
2、债权转让后债权转让人对债务人履行不能不承担担保责任。当合同债权全部转让的协议生效后,原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再存在,因而债的主体发生变化,由第三人与原债务人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原债权人因转让协议的生效而完全退出原来债的关系,丧失债权人的地位,对债务人的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原债权人不再享有权利,当然对债务人履行不能也不负担保责任。
在合同司法实践中,人们往往不易将合同债权的转让与第三人代为履行债务从法律和理论上搞清楚,容易将二者混淆,甚至个别人或者组织恶意以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代为履行债务说成是债权的转让,从而逃避自己的债务。当然,如果将对濒临破产企业的债权转让给债权受让人后,债权转让人可以对债务人的履行不能不向债权受让人承担担保责任。
-
134人看过2024-01-23
1、不宜采用邮寄送达通知方式。因为邮寄送达,即使有回执证明,但回执仅能证明收件人曾经收到过发件人的邮件,并不能证明送达邮件中的具体内容,更有甚者,有的债务人更是恶意拒签邮件,所以很难达到送达的目的。
2、不宜采用公告通知送达方式。
3、最佳方式是公证送达。虽然书面送达并取得回执是最好的送达方式,但是如果遇到债务人拒绝签收,送达人也无法证明已经履行了通知义务。所以,可以通过公证机关送达的方式,如果债务人拒绝签收债权转让通知,公证机关可以留置并在公证书上记录送达情况,人民法院会认可该送达的效力。
4、应当认定在有债权转让协议情况下诉讼通知方式的有效性。诉讼通知的方式在实践中一般是债权受让人采用的方式,原因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债权转让人确实没有履行通知义务;第二种情况是债权转让人履行了通知义务,但是没有取得书面的证据,债务人据以进行抗辩。所以,在诉讼中债权受让人主张诉讼中的送达也是债权转让通知。
-
145人看过2024-01-23
“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所谓合同权利转让,也称债权转让,是合同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债权的转让,通常要涉及到二种法律关系:一是原合同的法律关系,二是转让合同的法律关系。其中的转让合同尽管是转让人(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又涉及到债务人的利益。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交易,各国法律均允许债权人在合同的前提下转让债权。对于债权转让生效要件,债权人转让债权时,只需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而不必征得债务人同意,但未经通知,债权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仍然可以向原债权人履行义务。应当说债权转让通知是债权转让对债务人生效的要件。
-
129人看过2024-01-23
转让对债权“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至于如何通知,却没有规定。从理论上讲“债权让与之通知,为让与人或受让人向债务人通知债权让与事实之行为,其性质为观念通知。”而“观念通知不是法律行为,而是准法律行为,不以引起法律效果为目的。此种表示于非对话人间以到达为必要,其生效以表意人有行为能力为必要。”而且该债权转让通知一旦作出,非经受让人同意不得撤销,而且即使能够撤销“已建立之法律外观,不得被溯及既往地消灭。”
两条规则:
1、无论原债权人是否知道债务人,是否知道其住所,都可以采用公示送达的方式通知债务人,从而履行通知义务,转让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债务人应当向新的债权人而不是原债权人履行义务。
2、债权转让通知可以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通知属于准法律行为,原债权人应当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通知应当实际送达债务人,方能使转让通知发生效力。在原债权人非因过失不知债务人
若从避免司法混乱的角度出发,可以采用通知送达债务人为常态的、通常的方式,辅以法定、法规规定、司法解释明文规定为辅特定形式结合处理。
-
127人看过2024-01-23
债权转让通知一旦到达债务人,即对债务人产生债权让与的效力。此时受让人全部或部分取代债权人的地位,债务人不得再向债权人进行清偿和抵销,否则债务人之支付无清偿和抵销已转让之债权即受让人债权之效力。对原债权人而言,已全部或部分丧失地位,受让人将全部或部分替代原债权。
1、抗辩权的行使
“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认为,债务人于受通知时可以对抗让与人的事由,都可以对抗受让人。债务人的抗辩权包括实体法上的抗辩和诉讼法的抗辩,此条的规定保证了债务人的权利不至于因债权的转移而受到损害。
2、抵销权的行使
“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按照传统民法理论,债务人在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如果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而且债务人用以抵销的债权“只须于受通知时已有法律上基础之存在,纵其清偿期于通知后始届至或条件始成就,甚至其债权始成立,亦无妨碍。但在被让与之债权之届至时至少须同时亦届清偿期,即当然已成为无条件而且已成立。”
-
232人看过2024-01-23
首先,债权转让的通知义务仅限于债权人,而不在债务人。
该条中,“转让权利”的主语是“债权人”,因此,“通知债务人”的主语也应当是“债权人”。由此来看,债权转让的通知义务只限定在债权人,而不在债务人。受让债权人直接起诉债务人不应作为债权人转让债权履行“通知”义务的特殊情况来理解。
其次,“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由此可见,债权人转让债权没有通知债务人,并不影响债权转让行为的效力,受让债权人享有债权人的地位是确定的。未经债权人通知,只是导致债权转让行为对债务人没有约束力,债权受让人向债务人主张其受让的债权时,债务人有权拒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九条相应规定:“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发现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