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二)公平交易义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
(三)三包义务
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消费者定作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四)信息安全保障义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经营者是向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经济组织,它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二条: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义务:
1、诚实守信。双方达成交易后,对产品和服务会有相关的约定,不论是口头约定还是书面约定,经营者都应信守承诺,不得违约。一旦经营者出现违约事实,消费者可依法进行维权。
2、听取消费者的建议。所谓“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提出的各种建议,有助于经营者更好的完善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产品给消费者,同时也会提高营业额,达到双受益的状态。
3、保证商品和服务的安全。经营者在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一定要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对于可能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的商品和服务,应当第一时间对消费者进行说明和警示,并且做好一系列措施,严防危害的发生。
4、提供真实的服务信息。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做虚假的宣传,不得传达与产品与服务不符的虚假信息,对商品以及服务的来源做出明确的说明。
5、向消费者出具书面凭据。比如产品购买凭证和服务缴费单据,以保证售后服务。
6、保证质量。经营者在商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做出的质量标准的承诺,必须保持保量完成。如果商品和服务有瑕疵,则需要提前向消费者说明。
7、履行“三包”服务政策。经营者承诺消费者的售后三包服务,必须依照承诺严格执行,不得进行推托和拒绝。
该权利义务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的服务场所,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当得到保障,义务人应当对这种人身和财产安全履行相应的积极作为或者消极不动作义务。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基础是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由诚实信用原则派生而来的,它来源于德国法院法官从判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或者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理论。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原先指维持交通安全而言。其后扩张于其他社会交往活动,以强调在社会生活上应负防范危害的义务,具体指“在自己与有责任的领域内,从事或持续特定危险的,负有义务情况采取必要的、具期待可能性的防范措施,保护第三人免于危险”的义务。
1、经营者出具凭证、单据义务的主要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营者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出具凭证、单据。这是法定的要求。
(2)依据商业惯例出具凭证、单据。在消费领域中,在没有法律法规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经营者也应当按照商业惯例的要求提供凭证、单据,如停放自行车、电动车等,经营者会给停车人停车牌。
(3)消费者要求提供的凭证、单据,经营者应当提供。即使没有上述两项要求,消费者如果索要,经营者也应该提供。这是因为发票、收据、购货小票等是证明消费者消费的重要证据,也是消费者要求经营者提供“三包”的依据,更是消费诉讼、仲裁的直接证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经营者都不愿意提供消费金额为几元和几十元的发票,而很多消费者也没有索要。其实,消费者是可以索要的,经营者没有权利拒绝。如果当时的确提供不了,要和消费者约定时间,先给予其他凭据,到时更换。但造成消费者的损失,应当补偿。
2、所谓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是指,购销活动完成和提供服务后,或者购销合同和服务合同履行后,商品的销售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向商品购买者和服务的接受者出具的证明购销、服务活动存在或合同履行的书面凭证。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如发票、购货证、服务卡、价格单、保修证,等等。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商品的销售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名称、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数量、规格、质量等级、价格以及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日期等。
安全保障义务,是指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所负有的在合理限度范围内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以保护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侵害的义务。之所以这么规定,是这些主体对其经营、管理或组织的场所具有他人不可比拟的控制能力,他们最了解整个场所的实际情况,能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和损害,也可以以最小的成本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损害的发生或者使之减轻。安全保障义务既可能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也可能基于合同义务,还可能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具体内容包括:
1、确保场所设施不存在安全缺陷;
2、对常规风险有合理清晰提示等预防义务;
3、以及发生危险时有效控制和及时救助的义务等。
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作为安全保障义务人,其只有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并因此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下才应承担侵权责任。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纠纷应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于经营者、管理者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承担责任,人民法院应根据其经营管理的正常能力和合理限度范围进行合理认定。
安全保障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其主要内容是一种作为,即义务人应当创造一种安全的环境,防范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通过积极的作为来达到保障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目的。法律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范围很广,涉及多个行业、多类主体,不同义务人对不同保护对象所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不同的。
这是一起经营者违反合理限度内安全保障义务导致行人受伤的纠纷案件。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一解释的出台,无疑将经营者的合理保障义务提高到了一个标准,这也是为了更好保护在娱乐场所正常活动大-众的人身安全。主要法律问题有三个:
第一,经营者合理限度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界定及范围、标准问题。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主要源于法律的规定,也可因契约而生,甚至是依据经营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的一般常识,但最终都表现为一种法律上的负担。经营者利用其经营的场所、设施,从中获利,就应对其场所具有控制危险发生和扩大的能力。减轻、避免危险发生的成本由经营者来承担也符合经济学规律,在经营场所的消费者及其他人无能力亦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些风险成本。
第二,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问题。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关于安全保障义务人过错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我们认为仍应由受害人一方来承担,因为存在于法哲学层面并根植于社会基本价值判断中的安全保障义务本身就是为受害人的权利保护而创设的,所以使其就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过错举行举证是利益平衡的结论。
第三,免除或减轻经营者责任的条件问题。在特殊侵权责任中,对受害人的注意义务要求较低,而加重了所有人、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和民事责任,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保护公众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在这类案件中,可以免除或减轻经营人民事责任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完全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即是一种自我加害的情形,则由受害人对其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可以免除经营人的责任;第二种,完全由第三人造成的受害人的损失,则由该第三人来承担责任;第三种,受害人或第三人有明显过错的,可以减轻经营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