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规定的认缴期限内未能足额出资,应承担相应责任。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注册公司选择代办机构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参考选择。
一、看工商代理注册公司的成立时间
二、看代理注册公司的资质
三、上门实地考察公司实力和团队实力
四、看代办机构对新政策的把握。
由于银行开户需要公司法人亲自签字确认,所以公司法人需要到场,但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到场一趟就可以了。总而言之,代办工商注册需要公司法人到场的主要有银行开户和税务报道的环节,而其他的环节都是不用公司法人到场的,直接交给工商注册代办机构就可以了。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分期缴纳注册资本,只要在五年内完成即可。根据规定,首次出资应该在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余部分股东可以按年分期缴纳,这样的好处是减轻资金压力,不用全部实缴。
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股东或者发起人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或者所认购的股份。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公司设立登记时,股东或者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应当提交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公司成立后,股东或者发起人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时间缴纳出资,属于非货币财产的,应当在依法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后,申请办理公司实收资本的变更登记。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同,适用的税率也不同。
2.居民企业中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税率征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税。
(1)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为20%;
(2)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为15%;
(3)自治机关决定减征或者免征,适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征或免征的,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提起股东解散公司之诉:
1、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2、公司出现法定情形的,由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向人民法院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公司税务注销新规定如下:
1、简易注销登记的适用范围拓展至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偿完结的市场主体;2、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实施后设立登记的个体工商户通过简易程序办理注销登记的,无需提交承诺书,也无需公示;3、将简易注销登记的公示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公示期届满后,市场主体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办理简易注销登记;4、建立简易注销登记容错机制,优化注销平台功能流程。
不需要的,具体程序如下
1、改制登记应提交的文件、资料拟改制企业采取赎买、收购、拍卖、注资经营等形式实施改制,可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按公司设立登记提交文件和材料,工商部门按变更登记程序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以赎买方式改建为有限公司应提交以下登记文件和材料:
1)办理公司变更登记应提交的文件、材料
①企业资产赎买合同;
②企业整体资产评估报告;
③同级人民政府同意企业改制的批复;
④同级政府资产管理部门对转制企业资产评估结果确认文件(无资产管理部门的可由政府代替);
⑤提交有限公司设立登记的有关文件、材料:
a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b公司章程;
c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复印件;
d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e住所证明(企业改制后住所不变的可免交住所证明),
f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g由银行出具的金融债权保全证明(企业有大银行贷款时出具);
h公司股东会对转制企业债务承担偿还责任的决议书;
i企业完税证明;
j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k企业印章;
l企业改制后,住所、经营范围不变的,则原企业前置审批在有效期内的,仍可作为登记注册依据。但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重新办理的除外。
以收购、兼并、注资经营改制登记为有限公司的,可参照上述赎买形式办理登记。
(2)以赎买、收购、兼并、注资经营改制登记为其他类型企业的,按拟变更的企业类型办理登记。
2、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