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合同事务
  • 113人看过2024-01-11

    1、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以便于,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欠缺合同条款或者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需要对合同进行补充。

    2、当事人在合同中对质量、价款、履行地点、履行方式、履行期限、履行费用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既不能通过协商达成补充协议,又不能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 122人看过2024-01-11

     合同成立应具备以下条件:

    1、订约主体应为双方或多方当事人;

    2、具备法律规定的要约与承诺这两个阶段或过程;

    3、对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有些情形还需要某种形式作为载体来进行表现)。

    4、对于实践性合同来说还应把实际交付物作为成立要件。

    除此外,法律规定的合同有效主要应具有以下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 199人看过2024-01-11

    通常执行的期限是6个月,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若是已经一年多没有执行回来,只要你不撤回执行申请权利是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消灭的,但是长期得不到执行可能会因为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下降而更难执行,建议最好委托律师代理进行执行。

    有法律仅对强制执行申请期限作了明确规定,对于申请后多长时间执行完毕并未规定。

    两个因素决定你是否拿到执行款及拿到执行款的时间:

    1、被执行人是否有财产,如果有财产或者提供了财产线索,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在法院按照程序执行后,可以将执行财产支付。对方有财产是拿到执行款的前提条件。

    2、法院的办事效率。一般情况下,申请执行案件,法院先立案。立案后再将案件转到执行法官处,执行法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传唤被执行人。在被执行人不同意付款后,可能需要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或者法院根据情况采取执行措施。

    3、因此,一般情况下,如果对方有财产,法院又积极执行的话,你可以在三四个月拿到执行款。反之,则可能拿不到执行款。当然,在执行中,如对方同意调解,达成执行和解的,可以很快拿到执行款。

  • 140人看过2024-01-11

    决定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因素有两个,一是归责原则,二是违约责任的具体形态。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分为一般构成要件和特殊构成要件。一般构成要件,指违约当事人承担任何违约责任都必须具备的要件。特殊构成要件,指各种具体违约责任形式所要求的责任构成要件。

    1、违约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违约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二:①具有违约行为。②不存在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

    2、违约责任的特殊构成要件。违约责任的特殊构成要件,指承担具体的违约责任时,在一般构成要件之外,还需具备的其他要件下面略作说明:

    (1)采用过错归责原则的,要求违约方具有过错。

    (2)实际履行要求继续履行可能或者可行。

    (3)损害赔偿要求另外两个构成要件:①受有损失;②违约行为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157人看过2024-01-11

    合同不履行也不是自然终止,而是通知终止或者法院判决终止,不履行的可以根据合同内容主张违约责任,时效是两年。

    合同当事人一方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确切证据时,可以暂时中止履行合同,但是应当立即通知另一方,当另一方对履行合同提供了适当担保时,中止履行的一方应当恢复履行合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 114人看过2024-01-11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专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属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双方签订了合同,就应该要按照合同的内容好好的去履行。在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之后可能会被对方追究责任,

  • 160人看过2024-01-11

    合同期限届满,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

    《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 119人看过2024-01-11

    重大误解签订合同的,不会造成合同无效,而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合同撤销后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重大误解的特征有:

    1、误解是当事人认识上的错误。该错误的产生是当事人的内心意思缺陷,不是其他原因。当事人的意思真实与其内心意思是一致的,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或信息等内心意思的缺陷,使其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

    2、误解是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的认识错误。误解的对象是合同的内容,是对合同内容的认识错误,因此而使当事人订立了合同。合同的内容,主要是合同的主要条款,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的认识发生误解,才能够成为重大误解。在订约的动机上,在合同用语的使用上,都可能发生误解,不能构成重大误解。

    3、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基于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的错误认识,因而,就必须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给误解的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正是由于这样,法律才将重大误解作为合同相对无效的理由,授予发生误解的当事人以变更权或撤销权。

  • 127人看过2024-01-11
    不完全履行,是指债务人虽然履行了债务,但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不完全履行,有瑕疵给付和加害给付两种情形。瑕疵给付是指债务人履行的标的物在品种、规格、数量、内在质量等方面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履行行为。如果因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此种给付行为则为加害给付。
  • 139人看过2024-01-11

    情势变更的适用条件如下:

    1.发生了情势变更的客观事实。这是适用情势变更的前提条件。所谓的情势变更,可以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变动,如通货膨胀,币值贬值等,以及政策、战争、战争导致的封锁、禁运。该事实是否构成情势变更,应以是否导致合同赖以成立的基础丧失,是否导致当事人目的不能实现,以及是否造成对价关系的障碍为判断标准。

    2.情势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合同履行期届满以前。只有情势的变更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合同关系消灭之前,才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在订约时,如发生情势的变更,当事人不得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3.情势变更须是当事人所不能预见的,且有不可预见之性质。情势变更是否属于不可预见,应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及商业习惯等作判断标准。当事人事实上虽然没有预见,但法律规定应当预见或者客观上应当预见,则不能适用情势变更。

    4.情势变更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即情势变更的发生若是因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造成的,如延迟履行,有主观过错的当事人应当承担因此而带来的风险,不得适用情势变更来免除责任。

    5.因情势变更而使原合同显失公平。举个例子,在买卖合同中,若是在合同订立之时与履行期之间,标的物价格变动幅度超过百分之三十,即可认定为情势变更。但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司法实践问题中略有差异。

您的企业遇到问题了吗
免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