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合同事务
  • 119人看过2024-01-18

    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在涉及的对象、发生的时间、采用的手段、所涉及的内容都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1.行为人主观故意形态不同:

    合同欺诈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而合同诈骗罪只能是直接故意。

    2.行为人主观目的不同;

    合同欺诈的行为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其采用欺诈的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作出利己的行为。其行为的性质是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是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

    而合同诈骗罪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行为人根本没有履约诚意。

    3.行为人的手段不同

    合同欺诈其虚构的事实与真相通常不会影响合同的履行,行为人只是会扩大自己的履约能力及标的物的相关质量、数量等问题。而合同诈骗罪采用的是《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所列出的主要手段。

    4.对取得财产的处理方式不同

    合同欺诈的行为人对通过欺诈方式取得的财产,通常会按约使用。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对取得的财产,一般来讲主要是用于挥霍,且无偿还打算。

  • 122人看过2024-01-18
    一、适用范围不同。

    合同终止只适用于继续性合同,即债务不能一次履行完毕而必须持续履行方能完成的合同,如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以及大部分以提供劳务为标的的合同;而合同的解除原则上只能适用于非继续性合同。

    二、法律效力不同。

    合同终止仅使合同关系发生将来消灭的效力,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此不能产生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而合同解除使合同关系发生既往消灭的效力,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而对已履行的合同将产生恢复原状的后果。

    三、权利专属不同。

    合同终止权为非专属权,可随债权或债务一同移转第三人;而解除权为专属于债权人的权利,除可随同债权债务概括移转外,不得因单纯的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而移转给第三人。

    四、内涵不同。

    法定终止权因合同种类不同而发生原因各异,而法定解除权的发生原因一般为不可抗力及债务不履行的各种情形。

  • 127人看过2024-01-18
    单方通知是否可以终止合同,因视具体情况而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但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法定的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一方当事人就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终止合同的权利与义务,这就是合同的单方解除。
  • 138人看过2024-01-18

    合同终止不是合同解除,合同终止是指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合同终止的原因有很多,合同解除只是合同终止的其中一个原因。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履行;

    (二)债务相互抵销;

    (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四)债权人免除债务;

    (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 129人看过2024-01-18

    义务如下:

    一、通知的义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一方当事人应当将有关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况通知另一方当事人。比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债务后,应当通知债权人债务履行的情况;债务人将标的物提存的,应当通知债权人标的物的提存地点和领取方式。

    二、协助的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协助对方处理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善后事务。比如,合同解除后,需要恢复原状的,对于恢复原状给予必要的协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对于需要保管的标的物协助保管。

    三、保密的义务。保密指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合同约定不得泄露的事项。国家秘密,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合法接触、掌握、使用国家秘密的合同当事人,对于保密期内的国家秘密,无权向第三者泄露。泄露了国家秘密,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会失其商业价值,损害合同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因此,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泄露了商业秘密要承担民事责任。除了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保密的特定事项,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也不得泄露。比如,承揽合同的定作人要求承揽人对承揽的家庭装修情况予以保密的,承揽合同终止后,承揽人不得将装修情况告知他人,泄露了秘密造成定作人损失的,承揽人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 123人看过2024-01-18

    从整个民法典制度上概括合同终止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思所致,例如债权人单方免除债务人的债务,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第二类是基于合同的目的已经达到,例如清偿、混同。

    第三类是由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如合同无效、被撤销。

    将这些原因细分为: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消。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其他情形。
  • 135人看过2024-0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 149人看过2024-01-18

    缔约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五个原则。

    一、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

    讲诚实、守信用,是合同当事人在经济往来中应遵守的原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准则。不诚实、不讲信用是经济交往中的大忌。

    二、自愿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

    五、善良风俗原则。

  • 261人看过2024-01-18

    对合同终止后,当事人能否主张违约责任,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

    1、当事人协议终止合同的,不论终止原因是什么,也不论当事人是否有违约行为,当事人是否应该向他方当事人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应由当事人自行协商确定。当事人在终止协议中对违约责任有明确表述的,则应该按照终止协议的相关约定来办,此时如果协议不成,可以起诉。

    2、因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事由,一方行使合同终止权而导致合同终止的,合同当事人均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在合同履行中,发生不可抗力、情势变更等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合同当事人均可以终止合同。合同终止后,当事人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 137人看过2024-01-18
    行使解除权的履行期限届满,合同并不是一定解除。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您的企业遇到问题了吗
免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