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立公司瑕疵设立无效制度
由于公司设立无效与司法撤销的具体模式与法律后果均基本相同,因此我国不妨仿效日本、韩国公司法将二者分别加以规定,确立公司瑕疵设立无效制度即可。
2、明确公司瑕疵设立无效的事由
3、规定公司设立瑕疵补正及无效阻止与迟延制度
4、规定公司设立无效诉讼的原告
企业名称变更的解决为:
1、申请变更登记;
2、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以及其他国家工商总局要求的文件;
3、在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的三十日内提出。
企业营业执照应当载明企业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
企业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企业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由企业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
1、我国法律中规定,公司设立时出资不实的股东应当承担的责任应分为内外两种:
内部责任:出资不实的股东应补足设立时认缴的出资额,并对其他以足额缴纳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外部责任:出资不实的股东应在未足额出资的部分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对于公司债权人而言,出资不实的股东的个人财产不足以弥补其差额时,公司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股东也应承担连带责任。
个人不能申请破产。我国没有设立自然人破产制度,迄今为止我国仅将企业法人纳入适用破产法的主体。因此,在司法实务中,遇到自然人债务人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均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该类纠纷。
企业申请破产的条件:
(一)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不能清偿,是指债务人对请求偿还的到期债务,因丧失清偿能力而无法偿还的客观财产状况,也称不能支付或支付不能。不能清偿的要件为:
1、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认定债务人是否具有清偿能力,一般根据债务人的财产、信用、劳务等因素综合构成的。支付货币或财产为通常的债务清偿方法;以信用方法清偿债务,主要是指债务人借新债还旧债,或者协议延期偿还债务;以能力方法清偿债务,主要是指债务人以提供债权人接受的劳务、技能服务等折抵货币清偿债务。当债务人以所有方式均不能清偿债务时,即构成丧失清偿能力。缺乏清偿能力的认定应以客观状态作为标准,即缺乏清偿能力并非债务人主观上不愿或出于恶意而拒绝支付,而是不能支付的客观情况。
2、债务人不能清偿的是已到偿还期限,提出清偿要求的、无争议或者已有确定名义的债务。
3、债务不限于以货币支付为标的,但必须是能够以货币评价的债务,否则因其债务形式在破产程序中无法得到偿还,宣告债务人破产没有实际意义。
4、不能清偿是债务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者可预见的相当时期内持续不能清偿,而不是一时的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暂时停止支付。
5、不能清偿指债务人的客观财产状况,不依其主观认识或表示确定,应由法院根据法律和事实裁定。
(二)资不抵债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所谓资不抵债,是指债务人的负债超过实有资产。其着眼点是资产债务的比例关系,考察债务人的偿还能力仅以实有资产为限,不考虑信用、能力等可能的偿还因素,计算数额时,不考虑是否到期均纳入总额之内。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通常都已资不抵债,但在债务人帐面资产尚超过负债时,也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结构不合理,发生对到期债务缺乏现实支付能力而无法支付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属于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一种。但是,在债务人资不抵债时,如能以借贷等信用方式还债,并不必然会丧失对到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因此,资不抵债与不能清偿并不相同,新《企业破产法》将其并列作为破产原因的构成要件。形象地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现金流标准,资不抵债为资产负债表标准。这两个标准同时满足,才能对该企业申请破产或宣告破产。
注册公司后没实质经营,没有生意可以不用缴税。但是税务情况并不如一般人想的只简单笼统的概括为需不需要缴税,然后认为既然不用缴税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用管了,不用做税务报道,不用进行税务申报等等,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需不需要缴税是一种结果,你还要向税局提供你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根据,所以每个月每个季度的税务申报就是这个过程及根据了。
回到之前的问题,如果企业没有相关的应税收入及应税行为,是不用缴税的,但即使不需要缴税,也需要报税。按照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税务机关办理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期未发生应税行为,应向税务机关办理零申报手续,并注明当期无应税事项。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零申报了。
而零申报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连续三个月一直零申报,会被列入异常申报,从而可能会成为国税系统的重点关注对象。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大致有三种:
1、要求报告说明情况;
2、责令整改;
3、注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