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 140人看过2024-01-16

    不需要。

    一、主体变更,是不需要重新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如果协商一致,也可以重新签订合同。

    二、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应该依照其规定。依据为《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三条【协议变更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 120人看过2024-01-16

    履行方式的变更属不属于主合同的变更。

    1、履行方式的变更属于主合同的变更,合同变更既可能是合同标的的变更,也可能是履行方式的改变。合同变更不是合同性质的变化(如买卖变为赠与,合同关系失去了同一性,此为合同的更新或更改)。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是原合同的履行已经不可能或者不必要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合同当事人可以依法变更合同。

    2、当事人双方经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双方在进行协商时,意思表示必须是明确的,而不能是模煳的,否则,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 123人看过2024-01-16

    一般要返还。

    一、合同撤销后,当事人也不得基于原合同而主张任何权利或享受任何利益,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127人看过2024-01-16

    一、可撤销合同不属于效力待定合同。

    二、相关区别:

    (一)合同的性质不同

    可撤销合同属于有效合同,在未被撤销前,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求力。而效力待定合同实际上是未发生效力的合同,在经过权利人确认或出现特定事由后才转化为有效合同。

    (二)合同的效力不同

    可撤销合同具有履行效力,履行期截止时,仍负有履行的义务,不履行者应承担违约责任。但未履行者请求撤销合同,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后,合同自始视为无效,此时违约责任不能成立。

    效力待定合同在没有被权利人确认之前是无效合同,不具有履行的效力。在被权利人确认后则是有效合同,具有履行的效力。

    (三)形成原因不同

    构成可撤销合同的法定原因是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和趁人之危。

    效力待定合同的形成原因则主要是当事人不具备签订此合同的相应的权利。

  • 729人看过2024-01-16

    归员工或家属。

    团体保险通常是由雇主提供的免费的健康保险或者失能保险,一般是作为员工受雇状态下的附加福利,或者作为员工薪资扣减后加以返还的方式之一。即团体险人身险具有员工福利性质,企业为员工投保团体意外险时,具有费率低、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团体人身保险制度源自员工福利思想,凭借团体的力量,将团体中个别成员所可能面临之死亡、伤残、失能等人身意外风险,以团体保险之方式予以分散,目的在于为团体成员提供福利,进而保障团体成员之家属。

  • 188人看过2024-01-16

    1、撤销权,又称废罢诉权,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2、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撤销权在性质上是一种形成权,即依据撤销权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使得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为了确保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稳定性,《民法典》特别规定撤销权因一定的事由或者期限而消灭:

    3、因此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 130人看过2024-01-16

    1、如果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变更主合同内容的,减轻债务的,保证人对变更后的债务承担责任,加重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部分的债务不承担责任;变更主合同履行期限的,保证期间不变。

    2、债权人和债务人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协商变更主债权债务合同内容,减轻债务的,保证人仍对变更后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加重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

    债权人和债务人变更主债权债务合同的履行期限,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不受影响。

  • 124人看过2024-01-16
    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实施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撒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撒销债务人的行为。
  • 195人看过2024-01-16

    可撤销合同的种类有哪些

    可撤销的合同又称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规定享有撤销权的人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的合同。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撤销合同的种类有: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2)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如果履行对其有重大不利的合同。

    (3)因欺诈订立的合同。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虚假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4)因胁迫订立的合同。

    胁迫,是指因他人的威胁和强迫而陷入恐惧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5)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 121人看过2024-01-16

    一、协议解除的程序

    协议解除取决于双方有一致的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不需要有法定解除权的存在。双方解除合同意思一致的达成一般也要经过要约、承诺两个阶段,当双方协商一致时,合同就被依法解除了。当然当事人也可另行约定合同解除的时间。此外,在合同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批准解除的日期才是合同解除的日期。

    二、行使法定解除权的程序

    法定解除权是当事人以单方的意思使合同解除的权利,按其性质来说,不需要经过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民法典》第562条对行使解除权的程序作了规定:

    1、通知对方。

    当事人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的,在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如果选择解除合同,应通知对方当事人;发生法定情形而使当事人享有解除权的,解除权人如果选择解除合同,同样也应通知对方当事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合同从通知到达对方当事人时起解除。

    2、对解除合同存在异议的,可请求法定机构解决。

    当事人一方解除合同的通知到达对方后,对方不同意解除合同的,可向法院起诉或依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请求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对于这些有效裁定,当事人必须执行。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应遵守特别程序的规定。

    在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而发生解除权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都享有解除权;在因一方违约而发生解除权的情况下,对方当事人享有解除权;在依合同约定而发生解除权的情况下,解除权的归属应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来确定。

    三、法院裁定的程序

    在适用情事变更原则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解除合同的请求,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情事变更原则的法律要件来裁决。

您的企业遇到问题了吗
免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