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 155人看过2024-01-18
    公司成立后,公司股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对所持有的公司股权进行转让,原股东对股权转让前的公司债务不再承担付还义务。但如果原公司股东转让股权时隐瞒公司债务,损害受让股东的利益,应当对受让股东承担买卖合同的遐疵担保责任。公司有股权发生转让,同时公司对外享有债权的情况相对容易处理。
    1、股权对内转让的情形
    这种情况下,外部债务人的偿还义务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股权转让人不再享有分配的权利。此时,转让人在转让股权时,放弃了相应比例的收益权,而受让人则依法取得了这部分收益权。
    2、股权对外转让的情形
    与上述情况不同,股权对外发生转让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股权受让人是第三人,情况则与上述情况相同;而如果股权受让人同时又是外部债务人,就需要分情况讨论:
    (1)外部债务人获得公司全部股权,即公司整体转让给了该债务人,则债权债务混同;
    (2)外部债务人获得公司部分股权,原来的外部债权债务关系很可能就变成了现在的内部关联交易关系。
  • 160人看过2024-01-18

    1虚假出资

    2出资不到位

    3抽逃出资

    4公司清算未依法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

    5执行未经确认的清算方案

    6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进行清算

    7股东怠于履行义务,导致无法进行清算

    8公司解散后恶意处置公司财产

    9提供虚假清算报告骗取公司注销

    10、股东在办理注销登记时承诺清偿债务

    11股东在清算或注销过程中有其他过错

    12公司被撤销、注销或歇业后,股东无偿接受公司财产的

    13一人公司与股东财产混同

    特殊说明、夫妻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在形式上属于两人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不宜直接认定为一人有限公司,从而适用《公司法》第六十三条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与公司财产混同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债权人能够提出足以证明夫妻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的初步证据的,夫妻股东应当就公司财产独立性承担举证责任,不能证明的,依据《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应承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14股东过度控制、滥用公司人格行为

    (1)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2)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因下列情形致使公司与其股东或者该公司与他公司难以区分,控制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1)公司的利益与股东的收益不加区分,致使双方财务账目严重不清的;

    (2)公司与股东的资金混同,并持续地使用同一账户的;

    (3)公司与股东之间的业务持续地混同,具体交易行为、交易方式、交易价格受同一控制股东支配或者操纵的;

    (4)“夫妻店公司家庭共同财产与公司财产不分;

    (5)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人组成多个公司,各个公司表面上独立,但实际上财务不分、人员不分、资产不分。

  • 143人看过2024-01-18
    发表权又称公表权、公开权,是指向公众披露作品的权利。发表权著作权。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包括发表作品和不发表作品的权利。
  • 161人看过2024-01-18
    不一定。专利的申请人不一定是专利权人,例如发明人委托专利申请机构申请专利的,申请人就不是专利权人。专利权人以专利登记和专利公告为准。专利权人,申请授权了,申请人就是专利权人。专利授权一定是授权给申请人。专利申请人是指提出专利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当专利审查通过之后,专利申请人就成为专利权人,具有主张专利法所赋予专利的权利,简单说,申请人就是专利还在审查中的称呼,审查通过后身份就变成专利权人,专利权人才能拿着专利去告人。
  • 165人看过2024-01-18

    一般情况下,公司注销后,股东对原公司债务不承担责任。有限公司的独立法人主体就像一层面纱将公司与股东的责任分开,即使公司财产不够偿还公司的债务,公司股东也不受公司债权人的追索。公司经合法注销程序以后,丧失法人主体资格,公司和股东对公司以前的债务均无需承担责任。

    原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承担具体情形有如下几种:

    1.股东瑕疵出资。

    2.资本抽逃或转移根据资本充实原则,如果股东出资后又抽逃、转移部分或全部资金,导致公司不具备履约能力。

    3.清算程序不合法公司法要求注销公司应当经过合法的清算程序,包括告知债权人主张债权等,否则即便已经注销也可以要求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4.公司与股东混同公司享有独立法人人格、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是要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如果公司的资产、人员或财务与股东或者股东成立的其他公司不分,就会导致公司丧失独立法人资格,债权人就有理由认为公司与股东或者其他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当公司不能承担责任时,股东或其他公司就应当负承担连带责任。

    5.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股东自己财产的一般情况下,一人公司的股东与其他有限公司股东一样,是以其对公司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 137人看过2024-01-18
    1、虚假出资;
    2、出资不到位;
    3、抽逃出资;
    4、公司清算未依法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
    5、执行未经确认的清算方案;
    6、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进行清算;
    7、股东怠于履行义务,导致无法进行清算;
    8、公司解散后恶意处置公司财产;
    9、提供虚假清算报告骗取公司注销;
    10、股东在办理注销登记时承诺清偿债务;
    11、股东在清算或注销过程中有其他过错;
    12、公司被撤销、注销或歇业后,股东无偿接受公司财产的;
    13、一人公司与股东财产混同;
    14、股东过度控制、滥用公司人格行为。
  • 263人看过2024-01-18

    广告语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经过了著作权登记的广告是有版权的。

    广告语通常以文字为基础,例如:视觉类广告以文字内容为基础,结合图像、色彩等可视性要素结合,呈现出广告形式;包含听觉内容的广告亦以文字内容为基础,结合声音等听觉效果进行呈现。

    对于以文字为基础的广告语,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应将其置于著作权法的保护框架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理论上来讲,只要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就可以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 390人看过2024-01-18
    股东未实际出资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以下情形股东都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1、虚假出资
    股东不按照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2、出资不到位
    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债权人主张未缴出资股东,以及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或者发起人在未缴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3、抽逃出资
    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如果其开办单位对其开办时投入的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可以裁定变更或追加其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在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4、公司清算未依法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
    其实,某一位股东未实际出资,最终有可能会造成的结果就是,导致公司不能在申报的时间内交齐注册资本,这样一来的话,工商局还要对公司进行行政处罚,如果股东有这种行为,按公司章程的规定是可以除名的。
  • 133人看过2024-01-18

    对注册的专利进行假冒的,是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情节比较轻的是侵犯权利权,情节严重的构成刑事犯罪。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一)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或者经其许可的单位、个人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

    (二)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三)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

    (四)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

    (五)为提供行政审批所需要的信息,制造、使用、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以及专门为其制造、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

  • 125人看过2024-01-18

    一个企业同时侵犯多个商标权的,是属于商标侵权行为,认定商标侵权的要件如下:

    1.必须有违法行为存在,即指行为人实施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

    2.必须有损害事实发生,即指行为人实施的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行为造成了商标权人的损害后果。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会给权利人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同时也会给享有注册商标权的单位等带来商誉损害。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商誉损害都属损害事实。

    3.违法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即指行为人对所销售的商品属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事实系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4.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即指不法行为人的销售行为与造成商标权人的损害结果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

您的企业遇到问题了吗
免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