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仲裁解决纠纷的优点在于仲裁庭常常包括房产行业的知名专家,他们更了解该行业的各种习惯,甚至可能相当深入地了解纠纷的技术经济细节,其缺点是仲裁员的选择如果过于偏重行业则可能导致法律知识不足,所作裁决偏离一般的法律习惯。仲裁解决纠纷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当事人有机会选择仲裁员,这有助于增强当事人对仲裁的信心。仲裁的主要缺点是仲裁庭没有法院那样的强制力,财产保全或执行等都要借助于法院才能实现。此外,仲裁一般实行一裁终局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在仲裁中失败一般就没有机会补救了,而法院大多实行上诉制度。当然,一裁终局从另一个角度讲,比起法院的二审终审制度要从时间和经济上节约很多。
公司股权纠纷怎么处理
1、股权转让双方之间的纠纷应列合同的相对人为被告,涉及到公司利益的,应列公司为第三人。
2、涉及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诉讼纠纷应列出让股权的股东为被告,公司为第三人,涉及其他的股东利益,一并追加为第三人。
3、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引起的纠纷若是股权受让方明知出让方出资存在瑕疵仍受让的,对未按期足额的欠缴出资部分,债权人或者公司有权将股权受让方列为被告,要求承担连带补充责任。若受让方不知情,不应承担责任,还可以将股权转让方列为被告,要求撤销转让合同。
国有股权转让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首先是初步审批,转让方应当就本次股权转让的数额、交易方式、交易结果等基本情况制定《转让方案》,并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然后进行清产核资,并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清册;
随后,就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全面审计,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之后,通过内部决策,以形成同意股权转让的决议、且其他股东还应承诺放弃优先购买权。如果该项决议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职代会的意见。
接下来,选择有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申请上市交易。接着,转让成交后,转让方和受让方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
最后,转让方将股权转让的相关文字书面材料报国有产权主管部门备案登记。且双方以产权交易凭证以及相应的材料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同时,修改《公司章程》以及股东名册,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
一、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
针对目标公司应该查清的事项有:1、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欠税情况、或有负债等情况。2、目标公司章程的内容,尤其要注意章程中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一般情况下受让方应当与出让方共同聘请专业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对目标公司的法律状况、财务状况、重要资产等事项进行尽职调查,并将尽职调查报告作为股权转让合同附件。
二、出让方与受让方签订《股权转让意向书》
1、《股权转让意向书》中应当约定两项特有条款。其一,生效条件附款:本意向书在目标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公司法》第71条规定的条件)本次转让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并符合目标公司章程规定的相关条件后生效;其二,出让方的通知义务:本意向书签订后一定时间内出让方应当通知目标公司其他股东。
2、转让价格的确定。目前实践中常用的确定股权转让价格的方法有:第一,直接以出让方在目标公司中的出资额为转让价格;第二,以审计、评估的目标公司净资产与出让方持股比例的乘积为转让价格;第三,以目标公司账面净资产与出让方持股比例的乘积为转让价格;第四,通过招标、拍卖等竞价交易方式确定转让价格。
三、出让方通知目标公司其他股东
出让方应当在意向书规定的时间内书面通知目标公司其他股东,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我国《公司法》规定至少30天)就是否同意此次转让、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进行表态,并及时履行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
四、目标公司其他股东表态
五、出让方与受让方签订正式的《股权转让合同》
六、办理公司股东名册变更和工商登记变更
(1)股东通过其控制的其他民事主体与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增加交易成本,变相获得公司财产或伪造虚假的基础交易关系,如公司与股东间的买卖关系,公司将股东注册资金的一部分划入股东个人所有;
(2)将注册资金的非货币部分,如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在验资完毕后,将其一部分或全部抽走;
(3)违反《公司法》第166条规定,未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或者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在短期内以分配利润名义提走出资;
(4)抽走货币出资,以其它未经审计评估且实际价值明显低于其申报价值的非货币部分补账,以达到抽逃出资的目的;
(5)公司回购股东的股权但未办理减资手续;
(6)通过对股东提供抵押担保而变相抽回出资等;
(7)股东通过虚假诉讼形式,抽逃公司资产;
(8)股东以公司名义向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提供借款而不索还等形式,抽逃公司资产;
(9)脱壳经营,即股东利用公司外壳进行脱壳经营,从事违法行为损害合法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股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般情况下不承担。
公司与股东作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分别具有独立的财产权益等民事权益。股东完成出资后,该出资资产的所有权即转移至公司,为公司所有,股东以出资交换到的是其持有的该公司股权及相关收益权。
虽然在主体资格方面独立,但为了不使自己的投资打水漂,很多股东也会直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比如担任董事长、执行董事、监事、总经理等职务,来保障公司的良性运营,以期公司盈利,最终分享股权带来的红利。所以股东又以另一种形式与公司建立了另一种法律关系,既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一般情况下,名义股东需要通过执行异议之诉或股东资格确认之诉以“只是挂名而非实际出资人”的理由排除执行。
无论选择哪条路径,最重要的是要有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名义股东的身份。
同时,在执行程序中否认股东身份会面临更严格的证据审查。
而名义股东面临的障碍往往是证据缺失。
证据缺失导致名义股东成为真实股东,承担出资责任和风险。
所以,在发生股权代持时,规范股权代持关系是基础。
一般情况下,公司不履行生效文书确认的债务,是只能申请公司作为被执行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法定代表人不会被列为失信人员,但会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2、如果法院以公司拒不履行义务为理由对法定代表人和股东进行罚款,罚款不交就会追加法定代表人和股东为被执行人,和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3、股东只要出资到位,就不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不会被列为失信人员,不会被限制消费,股东如果没有实缴出资的,需在未实缴出资的额度内承担责任,要被追加为被执行人,可能列入失信名单
公司变更的注意事项有:
1、取得原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登记申请;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以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注意注明具体委托事项和委托人的权限;
3、变更相关登记事项需提交相关材料。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加资本公开发行股份,应当依法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