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生活保障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类型,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
最低生活保障是中国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主要特点:
(1) 是保证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补贴。
(2) 是为贫困人口提供的一种救济。
(3) 具有临时性。原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或家庭,如果收入有所增加,超过了规定的救济标准,则不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住院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其特点一是在资金上农民出“小钱”,政府出“大钱”,农民每人每年缴纳10元,各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12元,市财政4元,县财政4元);二是以住院统筹为主;三是实行全县统一管理;四是农村五保户、特困户(以主管部门发证认可的为准)的参合资金由相关部门从相关救助经费中解决。合作医疗是社会福利性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即使年老、体弱或已患病的农民都可参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就是把原来农村的村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到一起,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实,这两个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计算办法,有关规定基本是一致的,合并不合并没有大的变化,在国家出台这个规定之前,已经有15个省市把这两个保险合并到一起了,合并的作用,就是起到一个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减少环节。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区别于老农保的一种新型的保险模式。以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是由农民自己缴费,也就是自我储蓄的一种模式,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则是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这三种方式结合起来了。也就是说,新农保是有三个筹资渠道的。
平均工资,是一项反映工资总体水平的指标,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不同于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平均工资是包括五险一金。
法定退休年龄是国家规定员工在一定的年龄不应当继续工作的年龄。工作不同、性别不同,其退休年龄也有所不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一般女性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五十五周岁,而男性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是六十周岁。从事高温、体力劳动的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是四十五周岁,男性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五十五周。退休之后,会有一定的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即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定期存款的利率是指存款人按照定期的形式将存款存放在银行,作为报酬,银行支付给存款人定期存款额的报酬率。
所有银行都是以央行发布的定存利率为基准,然后根据自身情况会有所上调利率。
定期存款是银行与存款人双方在存款时事先约定期限、利率,到期后支取本息的存款。它具有存期最短3个月,最长5年,选择余地大,利息收益较稳定的特点。
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基金在大范围内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在属地范围内统一调剂使用,该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
保险是一个汉语词语,本意是稳妥可靠保障;后延伸成一种保障机制,是用来规划人生财务的一种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支柱。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丧失劳动能力,是已经失去劳动的能力,无法从事劳动。劳动能力丧失程度主要以身体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程度作为判定依据。判定标准是国家出行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