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人看过2024-01-15
公司一般15日内成立。清算是指当公司出现法定解散事由或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解散事由以后,必须在15日内成立清算小组,依法清理公司的债权债务。当公司因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公司因股东会决议解散等时,需先对公司的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和分配,了结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方可开展公司注销程序。
-
297人看过2024-01-15
由该企业的组建负责人申请办理登记,去当地工商局出示营业执照即可办理法人资格证。申请企业法人登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数额和从业人员;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
443人看过2024-01-15
一般为2个月,特殊为1年。除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禁止、限制使用的名称外,申请人可以自主选择企业名称。
1、企业名称在自主申报后,企业登记机关对通过企业名称申报系统提交完成的企业名称予以保留,保留期为2个月。
2、设立企业依法应当报经批准或者企业经营范围中有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保留期为1年。
-
152人看过2024-01-15
1.无权处分股权的股东会决议无效。股东会作出关于转让股东的股权的决议,持有转让股权的股东本人未出席股东会,也未表示同意转让股权,股东签名为伪造的情况下,股东会决议应为无效。
2.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3.违法修改公司章程条款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4.违法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5.超越股东会职权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6.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
143人看过2024-01-15
司股东的退出方式有股权转让、减资、回购、解散、破产清算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股权转让是最方便的退出方式。如果受让人是公司股东,可以直接转让。如果是公司股东以外的第三方,则需要公司其他股东的一半以上同意。在同等条件下,公司股东也有优先购买权;公司减资是通过公司减资实现股东退出,本质是公司回购退出股东的出资。也就是说,公司以其减少的注册资本购买了股东的出资,从而实现了股东的退出;要求公司回购必须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有关条件。解散公司的情形有几种。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规定的经营期限届满解散、股东会决议解散、责令关闭解散。破产清算是最干净的退出方式,当然程序比较复杂,需要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退出破产清算可以申请破产的主体有:债权人、债务人、清算责任人。
-
153人看过2024-01-15
合伙企业应当以全部财产清偿债务。债权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偿。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偿。合伙企业依法被宣告破产的,普通合伙人仍应当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规定进行重整。
-
190人看过2024-01-15
合伙人退伙,其他合伙人应当与该退伙人按照退伙时的合伙企业财产状况进行结算,退还退伙人的财产份额。退伙人对给合伙企业造成的损失负有赔偿责任的,相应扣减其应当赔偿的数额。
退伙时有未了结的合伙企业事务的,待该事务了结后进行结算。
退伙人在合伙企业中财产份额的退还办法,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由全体合伙人决定,可以退还货币,也可以退还实物。
-
145人看过2024-01-15
企业破产债务以企业的全部财产清偿,原则上股东不需要承担债务。公司的经营情况同时满足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条件,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清理债务。
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重整。
-
158人看过2024-01-15
董事会会议有关事项除相关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1/3以上董事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会议。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召集和主持。召开董事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0日前通知全体董事。董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
134人看过2024-01-15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但在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问题上存在法律冲突,对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过于笼统,且缺乏配套规定,无法适应公司股权的各种转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