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严重违纪被辞退,若是此纪律已经明确告知员工的,是不需要补偿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司劝退员工在特定情况下合法,比如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等。
用人单位可以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包括:
(1)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主动表示不续签原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3)由于劳动者的过失,根据《劳动法》第39条所述,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因用工方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用工方需要支付半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的),并提前1个月通知劳动者本人。但考虑到试用期的特殊性,试用期满就要转正,因此,一般采用支付一个月代通知金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实习期离职需要离职证明,一般办理离职时由公司的人事部门出具。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离职证明是为了证明双方已经解除劳动关系,以便离职者求职新公司。
办理离职手续的流程:
第一步写辞职信这是必须也是最基本的一步,辞职信和应聘信一样,都应有一定的格式,而一封合格的辞职信一般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离职原因、离职期限、工作的交接、向公司表示感谢的礼貌用语。
第二步和主管详谈这是离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你的离职请求是否能够得到批准和支持,关键还得看这一步。
第三步交接工作在和主管谈妥了具体离职意向并征得同意之后,就应该开始着手交接工作。
第四步人事手续决定离职之后,会有一系列人事手续要办,一般来说是由原单位开出退工单,并将你的档案转出。
第五步开离职证明
不可以。
根据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该规定确立的是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二罚”原则,是指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
工程结束工人在回家的路上出了车祸,如果工人负事故的次要责任或者无责任,雇主要承担工人的工伤赔偿责任;如果工人负主要责任以上的,则雇主一般无需承担责任。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不需要经济补偿,按照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包括:
1.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主动表示不续签原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3.由于劳动者的过失,根据《劳动法》第39条所述,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试用期赔偿金额是是经济补偿金的二倍。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数额是经济补偿金的二倍。经济补偿金根据当事人的工作时间来计算,还在试用期,可以按半个月工资支付经济补偿,最后赔偿金的数额就是一个月的工资。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也进行考核的期限,这是一种双方双向选择的表现。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有且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不得约定试用期。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相当多的意见建议将可约定试用期的劳动合同的期限修改为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与试用期相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