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2)作品在报刊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3)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4)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一)统一驰名商标定义及认定标准
定义可以确定为“在一国或某一区域内,连续使用5年以上,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享有良好信誉的商标”。认定标准可采概括式单一标准与“未穷尽”列举式多重标准相结合,单一标准是定义,多重标准可以“未穷尽”列举出:
1,使用该商标商品在-国的销售及销售区域;
2,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5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在同行业中的排名;
3,该商标扩大广告发布及费用投入情况;
4,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满意度;
5,带有该商标商品或服务被提供的渠道;
(二)确定统一的认定方式
由于确立了统一的标准,认定权归于何国都是一样的,基于主权原则,还是应将认定权归于注册国或使用国,那么在一个国家认定下,可采取“商标主管机关事先认定为主,法院事后认定为辅”的原则,在专门设立的驰名商标管理机关对各种驰名商标注册撤销申请进行管理,而这样做必然会避免疏漏,对于某个商标已经达到驰名程度,商标局却无认定,一旦发生纠纷可由法院以事后认定弥补不足,同时法院对于商标认定异议行政异议案件进行事后认定,这种方式不会出现行政事前认定的漏洞,又可避免事后认定造成的注册混乱局面,排除单一的法院认定中法院为了经济利益,盲目认定驰名商标,导致驰名商标认定的混乱现象。
(三)确定保护范围
建议应采用“有条件的绝对保护主义”即只有当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用于“不相类似”商品上足以造成混淆或冲淡效果时,才予以保护,否则不在被拒绝注册之列。其主要理论依据是:1,“混淆性使用说”。商标专用权只是用以排除他人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据驰名商标的权利人并不能要求给予驰名商标以扩大保护。
(四)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鉴于现行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不足,在商标权争端解决机制中建立一个专门的驰名商标权争端解决机制,下设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保护。在专门的驰名商标权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中加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规定,譬如,根据各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确定过渡期的起算日,适当延长保护期限给予发展中国家充分的准备时间;并可减轻过渡期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收纷十所承担的义务,使保护机制趋于平衡。
1、著作权转让的对象是财产权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的内容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是指作者因创作作品而依法享有的与作品相关的人身权利。这种人身权与作者的人格利益紧密相关,具有永久性、不可剥夺性,自然不能转让。因此,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转让的对象只能是《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相关权利。
2、著作权的转让导致著作权主体的变更
作品的著作财产权自权利人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即成为该作品的著作权人,从而导致著作权主体的变更。但是,这种权利主体的变更不同于财产法中的权利主体变更。在财产法中,财产所有权的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不可能对同一标的物享有独立的权利,所有权人转让了其财产即丧失了权利主体资格,而受让人成为财产的所有人。在著作权法中,著作权的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可能对同一作品各自分享利益。当然,如果权利人转让作品财产权的全部,受让人则是全部著作权主体;如果权利人转让的是作品部分财产权,受让人则是部分著作权的主体。
3、著作权的转让与作品载体所有权无关
一般来说,作品应附着一定的载体,载体既是所有权领域的客体物,又包含着著作权领域的作品。但著作权的转让所涉及到的是作品的著作权,与作品载体所有权无关。
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请求驰名商标保护。
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
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的十二个月内按照规定办理续展手续;在此期间未能办理的,可以给予六个月的宽展期。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十年,自该商标上一届有效期满次日起计算。期满未办理续展手续的,注销其注册商标。
商标侵权了的处罚如下:
(1)责令停止侵权;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将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使用的,或者使用未注册商标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止,限期改正,并可以予以通报,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专利纠纷第一审案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条规定:“因侵犯专利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被控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产品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专利方法使用行为的实施地,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制造、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实施地。上述侵权行为的侵权结果发生地。”
根据此规定,如果你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话,那么就应当向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如果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对一审专利案件有管辖的人民法院,那么就要向该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