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 105人看过2024-01-22
    一人有限公司股东如实履行出资义务,并且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独立的,以股东出资承担公司债务。如果出现人格混同情形的,股东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 124人看过2024-01-22

    商标具体特征如下:
    1、该商标具有显著性的标志;
    2、该商标具有专用性;
    3、商标具有实用价值;
    4、商标具有市场竞争性。即属于一种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九条的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商标注册人有权标明“注册商标”或者注册标记。


  • 108人看过2024-01-22

    进行专利侵权认定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首先,要根据专利证书、专利登记薄本、许可协议等对专利权的主体予以确认,看看原告是否为适格的专利权人。
    2.其次,要对专利权的有效性予以确认,包括确认该专利权是否仍然处于专利权有效期内,受法律的保护。通过专利评价报告评价上专列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有无效的可能性?。
    3.然后,判断被控涉嫌侵权的产品是否与外观专利产品相同或相近似?即侵权产品是否落入了专利保护范围。
    4.最后,如专利权稳定,且产品落入了保护范围,而被告又对侵权没有主观故意,应当提供合法来源、在先使用等能够证明其不具备主观故意的证据。

  • 120人看过2024-01-22
    通常情况下,一人有限公司股东仅以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但如果该股东无法证明自身财产独立于公司的,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 111人看过2024-01-22

    解除股东资格的处理方式仅适用于该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全部出资的。经公司催告要求该股东在合理期间内缴纳或催告返还,仍未缴纳或返还,经股东会决议解除股东资格。

    虚假出资的表现形式有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未办理财产转移手续。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是指各民事主体作为公司股东的一种身份和地位。具有股东资格,就意味着股东享有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在内的各项权利;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股东应当承担的相应义务,主要是指在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 134人看过2024-01-22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参与经营的,如果存在下列情况的,也需要承担责任:
    一、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二、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四、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则产的。
    五、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法律依据】
    《公司法》第十三条,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 107人看过2024-01-22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明确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 110人看过2024-01-22

    进行专利侵权认定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首先,要根据专利证书、专利登记薄本、许可协议等对专利权的主体予以确认,看看原告是否为适格的专利权人。
    2.其次,要对专利权的有效性予以确认,包括确认该专利权是否仍然处于专利权有效期内,受法律的保护。通过专利评价报告评价上专列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有无效的可能性?。
    3.然后,判断被控涉嫌侵权的产品是否与外观专利产品相同或相近似?即侵权产品是否落入了专利保护范围。
    4.最后,如专利权稳定,且产品落入了保护范围,而被告又对侵权没有主观故意,应当提供合法来源、在先使用等能够证明其不具备主观故意的证据。

  • 107人看过2024-01-22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明确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 107人看过2024-01-22

    进行专利侵权认定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首先,要根据专利证书、专利登记薄本、许可协议等对专利权的主体予以确认,看看原告是否为适格的专利权人。
    2.其次,要对专利权的有效性予以确认,包括确认该专利权是否仍然处于专利权有效期内,受法律的保护。通过专利评价报告评价上专列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有无效的可能性?。
    3.然后,判断被控涉嫌侵权的产品是否与外观专利产品相同或相近似?即侵权产品是否落入了专利保护范围。
    4.最后,如专利权稳定,且产品落入了保护范围,而被告又对侵权没有主观故意,应当提供合法来源、在先使用等能够证明其不具备主观故意的证据。

您的企业遇到问题了吗
免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