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期间不可以变更股东。股权质押需要办理质押登记,在质押期间股权不能转让,而不能转让的股权肯定不能办理股东变更登记。质押期间不能转让主要是为了维护质押权人的利益。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股票质押是股票市场上非常普遍的现象。当一家公司的大股东或主要股东缺钱时,他可以用公司的股票作为担保,向银行,证券等机构贷款,这就是所谓的股票质押。股票质押对于公司股东来说是一种正常的融资方式,好坏并不重要。不过,股票质押背后的原因以及股票质押之后后续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还是会对股票的价格走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假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主要的股东将股票质押之后,股票价格一直在下跌,甚至出现了跌到平仓线的情况,在这个节点上,质押股票的股东如果没钱补仓或者还钱的话,放贷机构就有权将被质押的股票强行卖掉,以避免出现股价跌破平仓线的情况,从而带来巨大的损失。被迫平仓,对股价走势不利。由此可见,股票质押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结果,即使可以是正面的,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短期内可能是负面的,当然也未必有什么影响。无论如何,在投资股票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那些质押率较高的股票,因为质押股票的比例越高,可能说明公司面临的困难越大或者大股东变现的意愿越强烈,因为无法还钱而被迫平仓的风险就越大。这类股票会不那么让人放心,股票质押对股价走势的负面影响更大。
有限责任公司要解散清算的,清算组由公司股东组成,如果逾期不能组成清算组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指定清算组。
《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公司因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而解散的,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不能。
公司成立后,股东不能退股只能依法转让。只有在几种法定情况下,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收购其股权。但这不属于退股,是特定意义的转让股权。股权转让方式包括股东之间转让和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两种方式。
1、股东之间转让股权
《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2、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需要。只要构成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关系均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一)对于劳动者工作中过错的认定问题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结合二者可以看出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职务侵权赔偿责任。
(二)用人单位损失的范围确定与赔偿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一般而言,劳动者赔偿用人单位经济损失应以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限。
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说,用人单位应及时固定与经济损失有关的证据,一旦发生争议,就可以用证据支持用人单位的合法主张。
一般情况下入职当天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最迟不能超过一个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属于劳动合同履行职务时误伤工友一般不需要承担责任,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用人单位未参保的由用人单位负责支付全部工伤赔偿;不是履行职务时误伤工友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劳动合同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也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劳动法中占据核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