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用工管理
  • 115人看过2024-01-22

    首先,公司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后,从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公司不签劳动合同的,员工就可以主张双倍工资。

    并且,是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员工双倍工资,而且时效是一年的时间,从第二个月发工资之日起计算。

    其次,公司与员工补签劳动合同,是否支付双倍工资,根据以下情况划分:

    1、补签的劳动合同期限不包括未签订合同的期间

    只要满足法定条件并在申诉时效期内的,公司要支付双倍工资,员工还有权利主张。

    2、补签的劳动合同期限已包括未签订合同的期间

    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实践中,会将其视为员工自愿放弃权利,所以最终是无权再主张双倍工资。

    所以,员工要主张双倍工资的话,可以在公司要求补签时向其主张双倍工资,若双方协商不一致,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去申请劳动仲裁处理。

    最后,在劳动关系中,员工一般处于弱势,所以及时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若是对方未积极签劳动合同,为避免劳动权益遭受损失,要及时采取劳动争议解决办法去处理。

  • 110人看过2024-01-22
    公司没签劳动合同,补签的合同期限并无明确规定,实践中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补签的合同期限不包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间

    这种情况下,换句话说,没补签劳动合同之前的时间,公司与员工还是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为弥补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遭到的损失,员工可以请求双倍工资,并且从员工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后一年内提出。

    2、补签的合同期限已包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间

    因为补签时包含了之前的劳动期间,实践中的做法是员工的劳动权益未受损失,所以可以免除公司支付双倍工资的义务。

  • 110人看过2024-01-22
    公司没签劳动合同,补签的合同期限并无明确规定,实践中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补签的合同期限不包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间

    这种情况下,换句话说,没补签劳动合同之前的时间,公司与员工还是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为弥补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遭到的损失,员工可以请求双倍工资,并且从员工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后一年内提出。

    2、补签的合同期限已包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间

    因为补签时包含了之前的劳动期间,实践中的做法是员工的劳动权益未受损失,所以可以免除公司支付双倍工资的义务。

  • 120人看过2024-01-22
    没有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应当出具离职证明书,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出具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 113人看过2024-01-22
    没有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应当出具离职证明书,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出具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 117人看过2024-01-22

    需具备的条件如下:

    (1)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实践中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裁员条件举证相对容易,提供人民法院出具的关于重整的裁定书即可,无法院出具的重整的裁定,不能以此为由裁员。

    (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是目前金融危机下用人单位裁员的主要理由,适用此条件时用人单位必须举证证明生产经营发生了困难,且是严重的困难,这需要对企业相关财务状况进行举证,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以金融危机为幌子而进行裁员,实际上生产经营并没有受到影响,这就会让裁员行为陷入违法解雇的风险中。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用人单位需注意适用该条件时发生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并不能立即裁员,而是先要与劳动者变更劳动合同,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方可裁员。如果未经变更劳动合同即裁员,也属于违法解除合同,需承担违法解除合同的法律责任。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注意这里是“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客观经济情况”一般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兼并、分立、合资等。

  • 119人看过2024-01-22
    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虽然签订,但是国家不承认其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一般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无效合同即使其成立,也不具有法律约东力,不发生履行效力。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按合同内容来划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按合同无效程度来划分,分为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两类。
  • 126人看过2024-01-22

    工伤赔偿后不可以追偿。

    工伤事故如果是外界暴力行为引起的,则事故存在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一是基于侵权的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二是基于劳动合同的工伤保险赔偿法律关系。根据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受害人及其近亲属可以获得双重赔偿,即工伤赔偿和损害赔偿。

    用人单位应当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为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未办理工伤保险的,发生工伤事故后应当由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工伤赔偿。侵权产生的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只能由受害人及其近亲属向侵权人行使,用人单位无权行使,如果用人单位能行使所谓“追偿权”的话,实际上是剥夺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权利。

  • 1876人看过2024-01-22
    员工违纪的处理方式:
    1、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2、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即时辞退(因严重违纪而辞退)、预告辞退;
    3、除名:是只适用于劳动者无故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而作的行政处理;
    4、承担经济责任:扣工资不超过20%。
  • 157人看过2024-01-22
    劳动合同必须约定以下事项:
    (一)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后,因提供了劳动而取得的报酬。劳动报酬是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来源,也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该得到的回报。因此,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劳动报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人单位工资水平、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2)工资支付办法;
    (3)加班、加点工资及津贴、补贴标准和奖金分配办法;
    (4)工资调整办法;
    (5)试用期及病、事假等期间的工资待遇;
    (6)特殊情况下职工工资(生活费)支付办法;
    (7)其他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劳动合同中有关劳动报酬条款的约定,要符合我国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劳动者,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面共同筹资,帮助劳动者及其亲属在遭遇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风险时,防止收入的中断、减少和丧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性机构进行基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不以赢利为目的。一般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您的企业遇到问题了吗
免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