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控制权的逼空逻辑正在全面演变成为二级市场金融资本和一级市场金融/产业资本的博弈逻辑。
试想,一家“壳”公司在重组终止后出售控制权,二级市场股价一路暴涨,结果股价和市值都迅速膨胀。这对于试图购买控制权的第三方而言,意味着越来越高的买壳成本;对于试图置入基础资产的资产方而言,意味着越来越高的摊薄比例,对中小股东越来越高的利益让渡。这一些利益安排的倾斜与困难,会严重加大重组的难度。
因此,这种暴涨,变成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互相伤害。简单来说,二级市场越涨,基础资产方,越不愿意接受这么高摊薄,越难真正装资产。如果一个二级壳市值过百亿,那么装个10亿净利润100亿市值的基础资产,就要要摊薄50%。
原因二:成长股的审美疲劳:成长型公司从稀缺逐渐走向不再稀缺,那么价值回归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一算每股收益的稀释后,原来估值已经很高很难有上涨空间了。
对于并购成长型公司,股价的上涨幅度相对有限的问题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每家公司面临的问题不同,估值不宜刻舟求剑。比如有的公司买的标的可能分歧较大,有的公司本身大股东和二股东的利益安排就有瑕疵。但是比较普遍的可能性是,市场对于成长型公司的审美疲劳。
定性上说,这一点可以参考成长股的标杆性公司,如创业板的乐视网、东方财富和网宿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