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版权 > 怎么认定发行权的侵犯行为

怎么认定发行权的侵犯行为

2022-01-20456次浏览 举报

1法律解答

作品通过发行发表进行文化传播,面对作品发行过程中的侵权行为具体应该怎么认定呢?以下是华律网知识产权小编为您整理了版权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怎么认定发行权的侵犯行为

发行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上的发行权是指作者所享有的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以出售、赠与和散发等方式发行自己作品的原件或复制品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便是采纳了发行权的狭义概念。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6项规定: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复印件的权利。广义上的发行权概念在狭义发行权概念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出租、出借等权利,其是指权利人通过销售或其他转移所有权的方式或者通过出租、租借、借阅等方式,将作品的复制件或原件提供给公众的权利。

发行权是指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出售或赠与,其中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有偿,而后者是无偿。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即使某人无偿向社会提供著作权人的作品,也同样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因此,发行行为是否有偿并不影响著作权侵权认定。但是,在赠与的情形下,著作权人索赔时不能按照侵权人非法获利额计算,而‘只能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计算,或者请求人民法院酌定赔偿数额。

https://imgf.66law.cn/upload/f/202410/23/935879325.jpg

发行的本质是向公众提供作品。这里所说的“公众”,是指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这里的公众,包括读者、消费者,也包括图书批发商、零售商等。不特定公众并非要求作品事实上传播到每一个人,而是作品可以传播到每一个人。只要对作品的传播对象不作限制,即视为向不特定公众提供。

发行的对象是有形载体。有形载体指的是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此处的复制件指的是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原件制成的复制品,不包括以信息网络方式传播作品。。在我国:著作权法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作品,受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因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不存在有形载体,故而不构成侵犯发行权。

发行权用尽规则是指著作权人行使一次即告用尽了发行权,不能再次行使。这一规则意味着作品的原件或复印件一旦经著作权人同意而进入市场后,该作品作为商品的进一步发行,著作权人再无权控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发行权用尽规则针对的是合法的复制品以限制其著作权人发行权的范围,而对于非法的复制品其并无适用的余地。这主要是由发行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由于发行权本身与复制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著作权法中属于“复制权”这个范围的,便包含有复制权、发行权和出租权。而发行权就其目的而言是在于防止或阻止盗版或盗窃物的流转,所以其是复制权的附属权利。因此发行权本身便是针对非法的复制品而行使,并非针对合法的复制品。对于非法复制品并不产生发行权用尽规则的问题。

相关法条

《民法通则》

第九十四条  著作权

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 (版权) ,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侵权行为的相关知识。华律知识产权再次提醒您商标侵权行为不可有,拥有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爱护他人的知识产权,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市场!华律知识产权为您提供关于版权、商标、专利的相关知识,上华律知识产权给您的知产加把“锁”!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反馈】
您可以了解以下内容
商标怎么注册?
商标怎么转让?
怎么申请商标异议?
申请专利有哪些流程?
版权合同需要备案吗?
怎么获得版权使用许可?
立即预约律师已有655人参加
您的企业遇到问题了吗
免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
快速咨询在线专业律师 3分钟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