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管理办法及流程
一、发展供应商。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将企业年度开发或生产计划与当前供应商库的现状相结合,主动、有序地展开与更换供应商。另一种是被动开发,一般属于江湖救急,暂时需要新品种的供应商,当然暂时也有转为常态。
二、确定供应商。选择哪一家供应商不是老板说了算,也不是采购主观意愿。对供应商进行检查,确定供应商范围。要有评估流程、评委会、评审目标、规则等。公开、公平、公正组织审核,并根据评分结果挑选合格的供应商。
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供应商准入通常不会那么麻烦。这份工作要么是不做的,要么是供应商管理部门负责,要么是怕承担责任把采购部门拉到一起。
四、是对供应商流程的评价。发生采购业务时,总要对供应进行绩效评估。通用主要检查:质量合格率?平行率?业务状况?例外问题处理能力?自然在考核过程中,采购部要避免自己采购自己的裁判,要多听取需求部门的意见,以及其他质量、技术等部门的评价意见。
五、是改善供应商。采购部要及时并定期发布供应商评估意见,一般包括优秀、待改进、终止合作。原则上不要轻易放弃一个供应商,要及时帮助并给供应商机会,使之跟上公司的步伐。
六、是对供应商进行差异管理。老员工一般都很重视这方面的管理,必须根据采购项目的重要性,采购金额的大小,做好供应商的区分与分类。战略性供应商、重要供应商、一般供应商、备用供应商,实现差异化管理。
七、设置准入门槛,确立试运行阶段。了解供应商的家底,收集供应商基础,同时,运用考核标准对供应能力进行核实。为何要分别尝试运行阶段。正如两个人相处一样,无论说得怎样,处一段时间,更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情。
八、摆正寻找供应商的心态。寻觅供应商应基于长期供应,若按短期目标寻找供应商,将耗费寻源成本和初期磨合成本。因此,基础的价值应该摆正。与此同时,供应商的选择需要作出判断,最极端的例子是不诚信的供应商没有被纳入。